最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氣體放電光源—霓虹燈發(fā)展史
1. 1893年出現(xiàn)“摩爾”(Moll)和“蓋塞拉”(Geissler)的霓虹燈原始模型。
2. 1910年第一支商業(yè)霓虹燈于巴黎皇宮大廈亮相。1915年法國克洛德獲首次霓虹燈發(fā)明專利。
3. 初始的霓虹燈用氣體放電的原色或彩色玻管,到1930年出現(xiàn)熒光粉的霓虹燈。
4.1926年上海南京東路伊文思圖書館柜窗上出現(xiàn)我國第一個霓虹燈廣告。
5.1927年我國第一支霓虹燈由上海遠東化學制造廠制成,用于上海中央大旅社。
6.30年代我國霓虹燈逐步發(fā)展,到1949年全國約有三十多家霓虹燈廠。
7.1949-1979年我國霓虹燈停滯期。
8.1980年至今我國霓虹燈蓬勃發(fā)展,霓虹燈制造,原料和器件廠約萬家。
霓虹燈是由英文“氖燈”,即“NEON SIGN”得來的,“霓虹”兩字實際上是“NEON”的譯音,而現(xiàn)在人們已經把“霓虹燈”當作專用詞運用了。
霓虹燈的發(fā)展可以追溯到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對氣體放電的研究,電流通過含有少量正負離子的氣體時,受紫外線、宇宙射線、微量放射物質的作用,在足夠高的外加電壓作用下運動,并與中性氣體分子碰撞后,使中性分子發(fā)生電離,因而離子的數(shù)目倍增。電流通過氣體時還伴有發(fā)光現(xiàn)象,即所謂的輝光放電。其發(fā)光的顏色隨所充氣體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論及其在實驗上的成就,為霓虹燈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霓虹燈始源于法國。當時所用的燈體玻管的直徑為45毫米,先將玻璃管彎制成所需的文字或圖案,然后再用1只電壓為1萬多伏的變壓器供電,使之發(fā)光。當時,燈管兩端電極采用石墨制成,內部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氣體,前者會發(fā)紅光,后者發(fā)白光。由于這兩種氣體較活潑,很容易和石墨電極起化學反應,陰極濺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內壁形成黑色薄膜層,并大量吸收充入燈管內的氣體,使燈管的充氣壓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燈的壽命很短。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在霓虹燈管上加1個特殊的電磁閥門,并在霓虹燈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再往燈內重新補充一定量的氣體,但這樣做并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這種燈不僅壽命短、制作工藝復雜,而且造價昂貴,很難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間,科學家克洛德和林德發(fā)明了液態(tài)空氣分餾。利用這一發(fā)明,在霓虹燈內充入一定的惰性氣體,這樣就明顯減緩了氣體在燈管內部的消耗速度,顏色也豐富了,可產生紅、綠、藍、黃等顏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光致發(fā)光的材料被研制出來了。這種材料不僅能發(fā)出各種顏色的光,而且發(fā)光效率也高,我們稱之為熒光粉。熒光粉被應用在霓虹燈制作中后,霓虹燈的亮度不僅有了明顯提高,而且燈管的顏色也更加鮮艷奪目,變化多端,同時也簡化了制燈的工藝。故在第二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霓虹燈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
霓虹燈的壽命在正常情況下高于日光燈和白熾燈,要達到這一水平必須做到三點:
1、制作人員水平過硬,排氣人員轟擊去氣得當徹底;
2、啟動它的變壓器不得超載;
3、安裝人員細致合理的安裝;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實踐證明霓虹燈的
壽命是高于日光燈和白熾燈,而且本公司已有這樣的成功范例。
霓虹燈器材與色標:
燈腳:用來固定霓虹燈的一種專用耗材,分類:
·有機燈腳:為聚碳脂材料,優(yōu)質的燈腳透明度非常好, 耐侯性、耐酸堿性好,能使用8年以上的時間,是塑料燈腳的替代品,主要用于霓虹燈的密排直管上。但如果是回收材料制成,則使用年限大打折扣。
·塑料燈腳:為優(yōu)質的塑料制成,有紅、蘭、白、黃、綠等幾種顏色,使用壽命3-5年,但如果回收料制成,則使用壽命大打折扣,可能不到半年就會出現(xiàn)“斷裂”現(xiàn)象,主要用于霓虹燈密排直管上。
·玻璃燈腳:由玻璃制成,耐候性極強,能使用8年以上,主要用于變曲的燈管上,例如字管上。
電極:號稱霓虹燈的“心臟”
·不考慮“轟擊去氣”和“抽真空”的情況下,電極越好,霓虹燈壽命越長,主要有云母類和陶瓷環(huán)類,陶瓷環(huán)的優(yōu)于云母的。
·電極越好,霓虹燈壽命不一定越長。霓虹燈的壽命和“轟擊去氣”及“抽真空”有著直接的關系,再好的電極,如果“轟擊去氣”不徹底,可能壽命還不如“轟擊去氣”徹底的普通云母類電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