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界通常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有時候一種特定的石材看起來卻"名不符實"。大理石、石灰石與白云石之間的區(qū)別和差異很大程度上也許只有專業(yè)人士才能區(qū)分,對大多數建筑物的業(yè)主來說,他們只是注重石材的外觀,對使用的是哪種石材也許不很在意。
但是,很多情況下,區(qū)別這幾種天然石材卻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對最終用戶來說,了解了這幾種看似相同的石材的差異之處,有助于他們在選購時可以作全面的比較。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大理石、石灰石和白云石的特性。
1、大理石
大理石也叫變質或重新結晶的石灰石。真正的大理石是一種方解石質的變質巖石,且具有晶體結構。大理石是根據地區(qū)性石材的變質作用由石灰石衍生而來,一般含有大塊的、質地粗糙的結晶體,其中方解石的成分占99%以上。結晶體用肉眼可見,尤其是在其斷面上。
大多數典型的石灰石孔隙密度小于1%,大理石與之相比,密度要大的多。由于其具有晶體結構,許多大理石是半透明的,一般可視厚度超過30厘米,而非結晶狀的石灰石則是不透明的。由于大理石產地及內部成分不同,天然石材的顏色各異。
而在建筑業(yè),人們談及的大理石通常是指包括石灰石、白云石和蛇紋石在內的多種石材。美國大理石協(xié)會規(guī)定:用于商業(yè)的所有具有天然石灰質且能拋光出亮度的巖石都稱為大理石,包括白云石和蛇紋石。
2、石灰石
石灰石也叫方解石、碳酸鈣,其摩氏硬度值(MOH)為3。
石灰石是一種含有單個方解石礦物成分的巖石,方解石成分占95%,其含有的另外少量礦物質有白云石、菱鐵礦、石英、長石、云母以及能夠體現石材顏色的粘土礦物質。成分純凈的石灰石是白色的。褐鐵礦和菱鐵礦使石灰石產生黃褐色的圖案和顏色,如血紅色、海綠色、亞氯酸鹽綠、瀝青灰直至黑色。
產自海水中的石灰石由動植物的骨骼碎片、石灰質泥的物理變化以及海水中的有機物等多種成分構成。這些有機物死后,碳酸鹽在海水中被溶解,堆積在海底,逐漸形成碳酸鈣及貝殼質組織。通常石灰石被切割后,會發(fā)現在石材內部存在完整無缺或被破壞了的生物化石。
除非石灰石形成暗礁,一般來說,產自海中的石灰石都有層狀結構。其組織結構或許致密,或許有顆粒狀的孔隙。
3、白云石
白云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鎂鈣,摩氏硬度值(MOH)在3.5到4之間。
白云石礦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和碳酸鎂。這種石材在外觀上看來非常接近石灰石,事實上,在發(fā)現石灰石沉積物的地區(qū),也會經常發(fā)現白云石。大多數白云石的沉積物含有一定比例的石灰石。區(qū)別白云石的重要依據是巖石中白云石礦物質的含量不少于50%。另外,白云石是多孔性石材。因構成白云石的化學成分對酸性物質不敏感,白云石具有更佳的耐候性。
一般說來,人們通常用硬度測試法和酸性測試法這兩種方法來區(qū)別石灰石和白云石。
摩氏硬度測試法(MOH)是一種簡單的機械測試法,即用另外一種已知硬度的金屬來刮擦這種石材。由此測得白云石的硬度值介于3到4之間。而酸性測試法則是將稀釋后的鹽酸涂布到石材表面,石灰石反應強烈,而白云石反應不太明顯,表面會形成粉狀物。如果以上測試效果不明顯,則需要做實驗室分析。若能知道石材的來源礦,則礦物質種類和成分就會一清二楚了。
總的來講,大理石、石灰石和白云石這三種石材可以作為建筑材料交替使用。但即使是屬于同一類別的石材,其物理屬性也各不相同。在決定哪一種石材最適合使用前,要將石材的吸收性、密度和結構上的完整性等因素全部考慮在內。可以借鑒其他建筑物的石材使用情況。比如,一座有100年歷史的建筑物的外墻就可以作為我們外墻工程的參考。
石灰石的吸收性較強,鑒于這一特點,我們在用石灰石鋪設地面等區(qū)域時,要將亂涂亂寫等日后易出現的污染考慮在內。在易受環(huán)境損壞、受重壓的區(qū)域要使用密度大且吸收性小的石材。
從歷史上的建筑物來看,白云石用作外墻表面,經受風化或侵蝕的能力比大理石和石灰石要強。因為其方解石含量少,所以對大氣的污染(主要以酸為主)耐候性較強。
總的來說,大理石、白云石和石灰石都屬于材質較軟的石材。因此在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