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紙法:
1.石灰堆集發(fā)酵
云南的抄紙法造紙,有石灰的堆集發(fā)酵過程。除祿豐的彝族、漢族、文山州的瑤族采用生酵法外,其他民族大多采用熟料法,有蒸煮的過程,往往還是多級蒸煮,并都懂得利用草木灰來對原料進(jìn)行堿化處理,以加速原料的發(fā)酵軟化,并更多地除去原料中的雜質(zhì)。
2.活動式紙簾抄紙
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所用的紙簾大多為竹制的活動紙簾,竹簾的外圍用較粗的竹子圍框,里面用很細(xì)的直徑只有一毫米竹子編成竹簾,排列十分均勻。這些竹簾上均涂有土漆,十分光滑,能使造紙粘液中的水順利流下。這些竹簾根據(jù)所造紙張的大小其尺寸可大可小。這種活動式的紙簾只用一個抄紙器可抄出上千張的紙,是一種相當(dāng)高效的抄紙器。抄紙后還要經(jīng)過一系列壓榨等手續(xù)。
3.槽式澇紙
云南少數(shù)民族抄紙的槽大多是用木材做的,現(xiàn)在大多改為水泥砌成。紙槽一般都1.5-2米長,寬1-1.5米,高1米左右。一個紙槽的紙漿一天可抄出上千張紙。
4.加紙藥
紙藥的作用是以紙漿進(jìn)行懸浮和粘合,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紙藥主要有沙松樹根、仙人掌。鶴慶的白族、建水的哈尼族、騰沖的漢族和羅平的漢族都用沙松樹根泡水取汁作為紙藥,這種紙藥的膠液滑潤、透明、無味,對纖維有良好的懸浮性能。仙人掌是各地漢族、彝族、瑤族用的潤滑劑,懸浮性能沒有沙松樹根好。有的民族還用萵苣根汁做潤滑劑,但效果不如沙松樹根和仙人掌。由于采伐沙松樹根對林業(yè)資源造成一定破壞,因此仙人掌類現(xiàn)為大多數(shù)民族用來做潤滑劑,而沙松樹根的利用率減少。
5.火炕曬紙
漢族、白族和彝族都用火炕曬紙,烤紙炕一般有2米左右高,白族曬紙往往幾十張疊在一起,彝族卻一張一張地在粘在炕外壁上烤。也有陰干的,如哈尼族和瑤族、祿豐的部份漢族、鶴慶的白族等都是在揭紙后把紙晾在房梁上陰干。
澆紙法
1.固定式紙簾澆紙
傣族的紙簾采用紗布的固定式紙簾,這種紙簾抄的紙一般要在濾水和曬干等操作工序后才能揭下來,每抄一張紙就要占用一個紙簾,嫠紙時需要準(zhǔn)備許多個紙簾,并占用很大的曝曬場地。納西族采用的是固定式木框,紙簾是用寬約1-2毫米的竹條自制而成,可以活動,比較粗糙;由于木框規(guī)格固定,紙簾的規(guī)格亦單一。固定式紙簾抄紙時直接將紙漿放在有框的簾上攪勻,傣族直接把框從水中取出即可成紙,納西族把紙簾從木框中取出即成紙。這個方法與抄紙法中先把紙漿攪勻再重復(fù)抄紙的方式不一樣,效率比抄紙法低得多。
2.不用石灰漚
傣族和納西族在造紙過程中不用石灰水漚原料,而是在把料洗滌干凈后與草木灰同煮。不用石灰水漚,其污染性就沒有白族、彝族、漢族造紙大。因此傣族和納西族所造的紙更似本色紙,不如白族、彝族、漢族所造的紙白凈。
3.地坑式造紙
傣族的傳統(tǒng)造紙是在地坑中造紙,現(xiàn)在已改為地上造紙,由水泥砌成高只有1分米的水槽,人可坐在槽邊或槽中抄紙。納西族則在木槽中造紙,木槽放在支架上,其容積僅容木框放入。以上方法似乎有所改進(jìn),傣族的原始地坑式造紙方法已不多見,而納西族的抄紙方法可能受到內(nèi)地方法的一定影響。
4.陽光下自然曬干
納西族把紙抄出后直接貼在木板上,放在陽光下自然曬干;傣族則直接把抄紙簾放在陽光下自然曬干。自然曬干過程中有日光漂白的作用,紙張可以長期放置不變色,也不易發(fā)脆。
5.不用紙藥
傣族和納西族在造紙過程中沒有放紙藥,因此紙漿不能懸浮,濕紙張不宜重疊,從抄紙到曬干過程中沒有抄紙法中的壓榨過程。不用紙藥所造出的紙一般纖維較粗糙,納西族和藏族所造的紙較厚,表面不甚平滑;傣族可造出厚紙和薄紙。這中間的區(qū)別可能與原料有關(gu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