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技術出現的歷史已達百年之久,而不管是在技術或應用方面取得突破,實現大規(guī)模商用則是在近些年。尤其是近幾年,經歷了長期發(fā)展和改進的LED技術似乎達到了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的一個峰值,不管是其被應用于液晶顯示背光光源、室內外照明,還是室內外信息圖像顯示屏,led距離人類的的生活和眼球都越來越近了,同時人們對led的知熟度也越來越高了。更甚者是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藍光LED以及小間距LED的全面爆發(fā),使得LED再度成為照明與顯示行業(yè)熱議的話題。
LED顯示屏技術的演變
LED的應用十分廣泛,涵蓋照明、背光和顯示等,其中,其顯示屏應用已長達四十年之久。LED顯示屏是由一個個小的LED模塊面板組成的一種平板顯示器,通過紅色,藍色,綠色led發(fā)光管的亮滅來顯示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
LED顯示屏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1970年,市面上出現了最早的GaP、GaAsP同質結紅、黃、綠色低發(fā)光效率的led顯示產品,用于指示燈、數字和文字顯示。之后,LED材料和器件工藝技術一直成為眾LED廠商們研究的前沿課題,led顯示屏也開始向高亮度化、全彩化邁進。1991年日本東芝公司和美國HP公司研制成InGaA1P620nm橙色超高亮度LED,1992年InGaA1P590nm黃色超高亮度LED實現實用化。同年,東芝公司研制出InGaA1P573nm黃綠色超高亮度LED。1994年,日本日亞公司研制成InGaN450nm藍(綠)色超高亮度LED。至此,彩色顯示所需的三基色紅、綠、藍以及橙、黃多種顏色的LED都達到或超過了坎德拉級(100mcd)的發(fā)光強度,實現了超高亮度化、全彩化,使led發(fā)光管的戶外全彩顯示成為現實。
在分辨率上,對于LED顯示屏來說,每一個自發(fā)光的封裝器件——發(fā)光管也稱燈珠,就是一個像素點,兩個燈珠之間的距離決定了LED顯示屏在單位面積下的分辨率。在過去微電子組裝技術整體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LED顯示屏的分辨率是很低的,一度以幾十毫米的點間距亮相,并且這種低分辨率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一段時間。通過幾個“五年計劃”的技術改造與攻關,LED的生產能力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1995年以后,LED顯示屏的發(fā)展進入一個總體穩(wěn)步提高、產業(yè)格局調整完善的時期。不僅全彩色LED顯示屏大舉進入市場,顯示屏的灰度等級也不斷提高,同時伴隨著視頻控制技術的出現,顯示屏的動態(tài)顯示效果大幅提高。
自2010年以來,常規(guī)LED顯示屏競爭變得尤為激烈,價格戰(zhàn)幾乎侵占了企業(yè)的基本利潤,這促使各廠商與企業(yè)們不得不尋求技術與性能的突破。起初,LED顯示屏被廣泛應用于戶外媒體、廣告業(yè)、戶外表貼、異型屏等市場領域并表現亮眼,點間距都在10mm(P10)級以上,并且在室外應用方面,長期以來,10mm一度成為室外全彩屏像素點間距的桎梏。不過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以及室外表貼led封裝技術的改進以及室外模塊防護水平的提高,室外全彩屏的像素點間距的極限也在不斷地被刷新,5mm左右的室外全彩色大屏幕在市場得到應用。至2011年,市場上出現了P4全彩屏,2012年P3和P2.5led屏進入市場。2013年小間距LED顯示屏被徹底釋放,P2.0、P1.8、P1.5、P1.4等新品層出不窮,P1.2、P1.0等更小點間距的產品也被研發(fā)和生產出來,分辨率、刷新率、色彩、亮度、灰度等都得到大幅提升。
小間距LED顯示屏問世
之前限于LED顯示像素間距較大、近距離觀看畫面顆粒感強等技術瓶頸,LED顯示屏一直以來都作為數字信息顯示或廣告業(yè)務宣傳推廣在戶外發(fā)光發(fā)熱,止步于室內中高端主流應用。為了拓寬市場與打造LED顯示屏的多元化發(fā)展,一直以來,LED顯示廠商們都在提升LED顯示色彩、像素,在消除LED顯示屏顆粒感的道路上不斷精進與努力,且最近幾年成效顯著,大家有目共睹,那就是小間距LED顯示屏的出現助力整體LED顯示產業(yè)迎來噴薄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