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公共汽車車身不做廣告,這個“禁令”已經(jīng)長達5年之久了。但是,這一“禁令”如今即將破除。而一年多達2000萬元的廣告利益將如何分享,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很多市民的出行離不開公交車。對于公交廣告,市民和乘客們并不陌生。隨著城市規(guī)模向郊區(qū)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人將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公交廣告。這些形形色色的廣告宣傳對乘客重復進行著視聽轟炸。
就拿公交車身廣告來說,具有流動性大、廣告存在時間長、覆蓋面廣、視覺沖擊力強、多面體立體展示、閱讀強制性的特點,算得上是市民接觸最多的戶外媒體。另外,公交移動電視的產(chǎn)生顛覆了以往傳統(tǒng)媒介的接收方式,同樣以“強制視聽”的方式使人們接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此外,還有車內(nèi)的座椅廣告、套頭廣告等。但是很少有乘客意識到,自己其實就是那筆費用的貢獻者之一。更讓很多乘客長期忽視的是,自己該怎么從公交車廣告收益中獲利。
據(jù)估計,東莞市的公交車身廣告市場已經(jīng)膨脹到2000萬元。如果再加上車內(nèi)的各種廣告收益,應該是個天文數(shù)字。事實上,東莞還只是個中等城市,而在那些更大的城市,公交車廣告市場想必要翻幾番。
公交車屬于公共資源,城市公交的一切投入主體都是地方政府,公交廣告就是這份投入產(chǎn)出的“附加值”。毫無疑問,這份“附加值”收入毫無例外應該歸投資者所有。但作為最根本的“所有者”——乘客,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從中“分一杯羹”。畢竟,公交車廣告是做給乘客看的,是將乘客閱讀率出售給廣告商,那么,乘客理應得到像報紙讀者一樣低價購買報紙的利益回饋。
一輛公交車一年的廣告收入平攤到每人次的票價中可謂微不足道。那么,對于公交票價問題,顯然不能指望從公交汽車派生的廣告收益中求解。既然如此,這部分收益不妨由地方財政和人大監(jiān)督,由公交公司“坐收坐支”,來額外購買更多、更好的公交車輛,以此提高公交的密度和舒適度,這樣也算是讓公眾間接從公交廣告費中獲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