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Google的市值在當日收市時達到800億美元,一舉超越美國時代華納成為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
被Google超越的時代華納銷售收入4200億美元,雇員85000人,旗下主要有美國在線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有線新聞電視CNN、有1000萬用戶的時代華納有線電視網、HBO等有線 電視頻道、攝制過《指環(huán)王》和《哈利·波特》巨片的新線制片和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出版《時代周刊》在內的140種雜志。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從品牌來講,時代華納都應該是美國傳媒業(yè)界的大哥大。
相比之下,上市才10個月的Google只是一家以搜索服務和網上廣告服務為主要產品的互聯(lián)網公司,僅有3000多名雇員、銷售額才32億美元。那么,Google這樣一個只是提供搜索和網上廣告服務為主的公司,怎么可能憑小十多倍的銷售收入和比較單一的產品便將時代華納這樣的傳媒巨頭甩在身后,一躍成為全球的傳媒業(yè)老大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僅僅就公司進行比較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來看Google和時代華納分別代表的具體產業(yè)。按華爾街的定義,Google處在“互聯(lián)網信息提供商”產業(yè)(InternetInformationProviders),而時代華納等公司卻被納入“娛樂并多樣化”產業(yè)(Entertainment-Diversified)。因此,路透社等新聞媒體稱,兩者同在傳媒業(yè)(Media)是一個更加廣泛的定義。
當然,稱Google和時代華納同為傳媒公司也有一定的道理,應該說,Google與時代華納分別是新、舊傳媒的代表公司。新傳媒是以互聯(lián)網作為主要傳播媒介,舊傳媒是以電影、電視、出版物等作為傳播媒介。在筆者看來,Google的投資者以111倍的市盈率來購買和持有Google的股票,是他們在新傳媒與舊傳媒的較量上投下的賭注。
新傳媒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向用戶提供信息的方式和范圍。通過新傳媒,用戶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來源也不受疆界的限制。而舊傳媒則是以“推”的方式向用戶提供信息,用戶因此沒有主動權,在信息的范圍上也有極大的限制。由于新傳媒信息的無比豐富以及每時每刻的更新,Google提供的快速有效的搜索則讓用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新傳媒在信息廣度和速度上的優(yōu)勢,Google因此也就成了新傳媒的龍頭。
筆者認為,Google的投資者不僅看好新傳媒的現在和將來,而且從近年來美國傳媒業(yè)的整合歷史看到舊傳媒對新傳媒崛起的恐慌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上的錯誤,傳媒作為一種服務,爭的就是用戶的時間。由于人的時間有限,如果更多的時間花在了上網,更少的時間就給了舊傳媒。時代華納等舊傳媒公司也意識到新傳媒崛起的威脅。前幾年,幾乎所有的舊傳媒公司為了向新傳媒轉型都投入大量資金在互聯(lián)網上。美國三大電視公司NBC、ABC、CBS全都投入過巨資去購買互聯(lián)網的門戶網站,結果全都是血本無歸。舊傳媒也有向新傳媒“獻上”的“笨作”,那便是時代華納當年“忍辱負重”地讓上網服務商——美國在線一口吞下,其目的無非是要以新、舊傳媒結合去建立現代傳媒“帝國”??墒?,最終時代華納經過幾百億美元市值縮水后,又不得不回到自己舊傳媒的老行道。
如果真有新、舊傳媒合二為一的日子,Google會不會以自己巨大的市值去收購舊傳媒公司呢?筆者認為,Google不會對任何舊傳媒公司產生收購的興趣,原因在于Google有更宏大的理想,在Google的理想中,未來世界所有的信息都將通過互聯(lián)網傳遞,而只要到Google.com,便沒有搜索不到的信息,Google要做包括公司、政府、家庭和個人的搜索引擎,而日益發(fā)展的無線上網技術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將世界連在一起,當然,沒有Google,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難以獲得有用的信息。
如果這真是Google理想中的傳媒“帝國”,或者是Google投資者期望以此去實現更高的投資回報,筆者真的佩服比爾·蓋茨對Google的判斷,正如筆者曾撰文指出的那樣,Google是否能頂住蓋茨“先發(fā)制人”的攻擊,仍然是Google投資者與蓋茨的豪賭。
因此,如今的Google在市值上已經做了世界最大的傳媒公司,但要達到筆者為Google勾畫的傳媒“帝國”理想,還的確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編輯:李鳳





